「彌陀偈」:
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
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
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
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
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
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
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
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
2008年歲末之季的週末下午,天氣晴朗空氣裡有溫暖的陽光照在我們身上,這天我們要前往中山精舍參加念佛會。
算來,自梁皇懺法會至今已好幾個月沒參加念佛共修了。時間飛快,生活的目標似有似無的飄瞄不清,這年尾多了一份慌恐的思緒。在我們抵達時,已有一班先遣部隊早已將場地佈置完成,她們也是今天執事的法青悅眾們。進入精舍見到好久不見的大伙,歡喜心裡有著一些矛盾的疏遠吧。心想:原來大家都還在。
或許,是太久沒參加念佛共修,外護工作有點健忘了,還好有瓊萩菩薩指導讓我恢復記憶。法會在法師開示後,開始了我們共修的儀軌—……
平時誦讀經典時,常常受到偈子中佛菩薩那份大悲願的心量所感動。我們凡夫俗子何德何能有這福報,今生能來修習佛法,親近善知識(僧寶)。真是慚愧啊慚愧。
在法師開示中分享念佛共修的力量,也舉例說明簡易方便的念佛方式,很多人都說自己忙得沒時間做功課,法師則鼓勵初學佛者,可以簡單四字佛號「阿彌陀佛」做為平日定課,例如在早上起床時就念十聲佛號,或是一口氣念數聲佛號,對初階學佛的佛教徒,念佛是基本功夫。
師父著作的「學佛群疑」一書中也有說明個人自修和集體共修有什麼不同?個人修行,應該是在已經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後,而且也要知道如何來解決修行過程中,所發生的身心及知見上的疑難和困擾等問題,否則不但無法得益,相反地也很可能受害。再說個人修行很容易忽而勇猛精進,忽而懈怠放逸,仍因為無人約束,也沒有大眾的生活規制。勇猛過火,會引來身心疲憊而產生禪病,懈怠放逸更會使人放棄修持,退失道心。若在團體中修行,由於共同生活的制約,且有同修之間的制衡,會使人逐步前進,所以,比較安全。從心力而言,初初修行的人,是無法造成修持道場的氣氛,若結合多人共同修行,以同樣的方式,相同的目標,共同的心態,同樣的作息時間共修,就會形成修行道場的氣氛,其中只要乃至一人正常修行,就會使得全體導入正軌。
念佛共修其實是堅固「信、願、行」的作用。現代人生活忙碌, 師父開示中也告訴我們要常回來參加法會共修或拜懺。所謂:「禮佛一拜,罪滅河沙;念佛一聲,福增無量。」
感恩,法青悅眾精進修習梵唄,我們得以有此福報共修念佛。
感恩,法師以及參與共修的同學菩薩們,有諸位的參與,方使得彼此能共同精進。
誠摯的祝福大家
末學感恩合十